回想2006年11月2日那天,德云社举办十周年纪念活动最后一场演出时,78岁的回婉华与72岁的张玉妹,邀请了当时年仅18岁的沈琼,三人共同呈现了一段合演的相声节目。
陈应川和潘粤明一起坐在演出大剧场的中间位置,具体在三排,当报幕员清晰报出沈琼的名字时,他终于松了一口气,总算顺利完成了。
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,这位艺人的表现方式相当含混,既不像是意在吸引异性,也不像是单纯为了抬高他人。
潘粤明最近一个月频繁出入德云社,经常选择坐在观看条件最优越的第一排座位。
最初两回尚有缺憾,因为沈琼真未能再度露面,此后便彻底变成了相声的拥趸,常常对着台上的诙谐调侃捧腹大笑。
那段时间里,他跟谢金也熟络起来,此人身份介于学徒与演员之间,两人交情甚笃,陈应川推断此点缘于某日潘粤明主动找他攀谈,一位地道的老北京竟说了一口天津方言。
潘粤明或许自己也觉得可笑,不知怎的突然脱口而出“不过如此”,说完后他愣了两秒,才意识到自己讲的是什么。
某些信息在尚未熟悉的情况下不宜告知,主要涉及艺人转往其他地方演出这类情况,通常存在一定顾虑。
谢金仅当他和自己交情深厚时才提及,高栾方才着手准备,沈琼短时间里不会到这边制造麻烦。
他如果想找人,可以前往文盛楼那边,即使看不到她表演,或许也能遇见他人。
文盛楼是北京城里历史悠久的老剧院,沈广玥先生当年从天津来到北京谋生,戏班子的主要活动地点就是当时作为戏院的文盛楼。
后来沈广玥接手了那座戏楼,接着戏班子就散了,剧场里表演的内容也依据当地民众的喜好,慢慢转变为包括京剧、大鼓、评书、相声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并存,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娱乐场所。
潘粤明将姓名暗暗记住,观赏一番之后,仍旧回到了德云社那个位于天桥的演出场地。
台上演员也算是眼熟他了,尤其高峰对他这个幸运儿印象颇深,
您又来了,是没有家吗?
潘粤明好脾气跟着哈哈大笑。
他最近几部电视剧在中央台持续播放,前阵子工作繁忙后决定给自己休息一下,同时他的经纪人也在联系,看看电影行业有没有什么合作机会。
总结来说,就是一个上升期的当红小生,突然难得有时间歇一歇。
此事若传扬开去,恐怕无人置信,他消遣的途径便是终日徘徊于茶肆之中,聆听说书人的妙语。
他不知为何取消了在文盛楼计划中的偶遇,但在德云社十周年节目单发布时,还是设法弄到了沈琼表演的最后一幕的入场券。
那算是潘粤明第二次与沈琼见面。
演出接连进行,随后是返场时段。师父和张老先生年事已高,不再参与此类喧嚣,表演短暂结束后,便被家中晚辈接回去了。
沈琼没有离开,她与即将在新年时正式成为德云社成员的谢金在墙角处相遇,她把自己尽可能地藏到谢金身后去
他俩竟然都忽略了,谢金身形实在突出,不论他站在何处都极易引人注目。
谢金视线发散中看到了新朋友正坐在台下,引着沈琼去看,
那位是你的粉丝来着。
沈琼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认出那是潘粤明,由此便想起他唱过《贵妃醉酒》的那段表演,
沈琼根本不是我的支持者,她最早听我的演出,很可能就是我和高老师共同表演的三次返场那个时候。
哦?那大概是小沈老师的杨玉环魅力太大了。
谢金煞有介事点头。